2007年7月26日,“宜賓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被印在國家人事部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發布的“全國質量工作先進集體”文件上。受表彰的80家先進集體大部分是政府部門,企業只占其中很少一部分。
在五糧液的十里酒城,從原料進廠到成品酒出廠,一共要經過原料入庫檢驗、糟胚出入窖檢驗、成品酒衛生指標檢驗等36道防線。記者在五糧液的生產車間看到,為了去除醛類物質,工人們正在對輔料預先進行清蒸處理。在蒸酒時嚴格控制流酒溫度,剛蒸出來的酒不用,因為里面醛類的含量較高;蒸餾1小時后酒精度低于50度的酒不要,因為其中雜醇油和大分子物質含量較高。白酒蒸餾中的“掐頭去尾”在這里形成嚴格的科學生產工藝。 原材料的質量優劣直接影響到酒的最終質量。五糧液釀酒的原材料是嚴格按綠色食品標準生產的五谷雜糧,其釀造是以“陳氏秘方”為基礎的一系列復雜工藝和質量控制體系,原酒產出后再經過“陳釀”使其老熟,最后經過質檢部門嚴格檢測合格才能出廠。 五糧液的生產工藝說起來并不復雜,但實際上每一個環節都有著嚴格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以“分層起糟”為例,酒糟在窖池中發酵過程中由于起作用的微生物群落主要富集在窖底和窖壁上,因此用相應位置的酒糟蒸出來的酒質量最佳。再以“量質摘酒”為例,酒糟在蒸餾過程中發酵程度的不同導致各時段的酒質也有差異。釀酒師必須不斷品嘗選出口味最佳部分以保證五糧液的穩定品質。 五糧液集團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釀酒車間、最大的酒窖和最先進的全自動包裝生產線,如今已具備年釀造五糧液及其系列酒40多萬噸的生產能力。然而其中五糧液的產量只有8000噸左右二者的比例為50比1,這意味著50噸酒才出1噸五糧液。這種“好中選好,優中選優”的質量策略,必然保證了產品的質量水準——國家、省、市各級質量監督檢驗部門抽檢合格率總是100%。 對五糧液來說,他們不僅滿足于符合國際標準,還給自己定下了更加嚴苛的標準。高標準逼出高質量。為了這些高標準,五糧液從1981年開始推行全面質量管理,把質量管理作為推行現代企業管理的中心任務,逐漸建立了一套科學、規范而又完整的質量管理體系。集團公司提出了“預防、把關、報告”的“三并重,以及由“六道防線”衍化提升的10個關鍵過程和13個專檢點的質量管理思想,同時公司實行自檢、跟蹤與專檢相結合“下道工序就是上道工序的用戶”觀念已深入人心。 白酒的生產主要依靠人來操作控制,要提高優質品率,關鍵是提高人的素質,樹立全員質量意識。酒廠第5版的《質量手冊》中規定:在質量與效益、產量發生矛盾時無條件保障質量,樹立起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用戶滿意為標準的新質量觀念,在進行質量前置控制的同時增加反饋控制。 。 |